官阳
在交通控制领域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方式,就是“停”车。因为“停”的动作,是最简单、最快速的规避风险的动作,也是人们发现有风险和错误时,最容易做出的条件反射。所以发达国家对“停”标志的运用,非常普遍和广泛,深入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个领域。
中文里的停车,有多种含义:比如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红灯或者交警指挥,临时停车等候放行信号;在路边临时停车,让人上下车(驾驶人不离开车,车辆也不熄火);比如把车停放在停车场(车辆熄火)。但在英文里,“Stop”这个停,则只有一个含义,就是在行车道上的正常行进过程中做出的临时停止前进的操作,而我们平时习惯里所说的靠边临时停车,英文用的是Stand,意为站一下(为了与“停”的操作区分开,中文也许翻译为驻车更好),把车停放在停车场,英文用Parking(中文翻译为泊车可能更确切)。这种区分方法,就突出了交通控制的差异和价值。Stop的停,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,其实是交通管理领域,一个非常基础和关键的控制程序环节,如果缺失了,就会造成很多混乱和困惑。
在美国的驾驶人培训和考试内容里,包括日常驾车的法规要求中,“停”操作的信号,是由停标志(Stop sign)完成的。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驾驶人资格考试里,就有要求检验驾照申请人对“停”标志的认知程度,其要求是这样写的:“停标志(Stop sign)——給出适当的信号,在适当的车道上接近停标志,在到达行人过街通道前停住车,并一直停住车,直到你能够安全地前进而不会影响到横穿的交通时。”
“停”标志是解决路口交通流冲突的第一手段
现在有很多争论,比如交叉口到底需不需要安装信号灯,因为很多路口平时并没有那么多车,安装信号灯后,会造成很多车辆在路口空等信号,导致浪费。如果有了“停”的动作,所有的车辆到这里先停住,这个过程里驾驶人就会借机观察一下路口,而如果有其他相交车辆和行人等移动物,这时就能相互发现了,在发现有危险的情况下车辆再移动,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,就足以完成对撞车风险的规避了。
如果在一个路口,相交道路的车辆都到达路口怎么办?只要有停的动作,谁先到谁就先走。如果是两个相交方向的车同时到达路口,而且都停车了,那么遵循的原则是在确保避让行人的条件下,支路让主路先走,对角车辆中左侧车优先于右侧方向来车先走(因为右侧来车是通过距离驾驶人更近的车前风挡的左前A柱观察路口,视距受阻更多,需要更谨慎)。这样一个规则,一个简单的“停”标志,就可以解决很大的冲突问题。在美国,这样的停标志的造价,安装完不足1000元人民币!比“停”标志还要低一个等级的控制,是“让”标志,但其约束力和“停”是不一样的,一般用于流量非常小的道路上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“停”标志是实现合流路口交替通行的最好控制途径
我国有些城市,目前在尝试建立合流路口交替通行(有些地方称为拉链式通行)规则,就是在岔路口,要求两个相交方向的车辆主动相让,一边走一辆车,但是控制起来非常困难,有些还专门做了拉链示意标志和监控设备,以期强制执行。其实如果使用停标志进行控制,无论多少辆车,只要到达停标志前的停止标线,就停一下,然后按照右让左、支路让主路、后让先的优先通行原则,就自然形成了拉链式的交替通行了!这是最科学和合理的控制指令。这里的关键是“停”标志前,一定要停住!这个指令的尊崇度非常重要。
结语
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语言的发展水平。一个看似简单的“停”车问题,在汽车化社会,已经演进成了“停(Stop)” “驻(Stand)” “泊(Parking)”三种概念。我们在交通控制领域,这样的概念细分工作还有很多要做。而这个“停”车概念,“停”标志的正确使用和理解,在驾驶人培训、交通执法环节、交通管理与道路使用者共识环节,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善和发展。“停”的概念如果树立不起来,贯彻不下去,我们就无法教会道路使用者什么时候停,什么时候走,我们在交通管理上就会有很多底层的困扰,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学会和呼吁“停”标志的正确认知和使用,甚至可以这样说,一“停”可以解千愁!